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学会动态
中新社:网络化生存淡化传统乡愁
更新时间:2015-02-03 16:18:51  |  点击次数:1110次

中新社兰州2月3日电 (记者 张道正)“网络时代是不是越来越没有乡愁?在哪里都能和认识的人在网上相遇。地球村时代是不是乡愁越强烈了?无论身在何处,过去家乡的那种稳定笃实感似乎不再有,时时要跳上网来东张西望。”这是网友“察今汲古”在微博上的感慨,引起不少人唏嘘。

  还在读大学的刘梦媛告诉记者,她和同学们在学校时同宿舍的都用人人网留言打招呼,面对面微博聊天。“回到家,发现老妈更潮,微博上连我闺蜜都关注了,和我在不同房间QQ上说话,微信上沟通,没隐私啊,网络化生存,已经不是我们年青人的专利了。”

  网络化生存,是指人们随时随地都利用互联网的一种生存方式。特别是青少年,他们放假后,就整天“宅”在家,对着电脑打游戏、购物、聊天,每天晚上聊天到半夜;成年人从网络办公、网络交友到网络购物等,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日前发布的第31次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其中手机网民占比高达74.5%并将持续增长。

  李玲是一所高校的教师,她对“网络化”时代的到来有赞赏也有担忧:“记得小时候在农村,觉得时间过得悠然,节奏很慢;现在一切方便,但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与亲人的沟通也可以随时随地了,传统的乡愁似乎都没有了。”

  李玲说,当前城市化进程和网络化生存重组了人际关系,把亲戚这一传统血缘关系置入“陌生人社会”情境。亲朋渐渐变成最熟悉的陌生人。很多人热衷社交,内心需要的理解、关怀,已不再从亲戚身上寻找,网络上似乎一切都可以满足。

  “春节?我跟平常一样过啊。走亲戚?天天见,有什么可走的。”兰州青年马江一边玩网络游戏,一边与记者交谈:“我和老爸老妈还有表妹在微博上、微信上就直接沟通了,现实里反而话说的少了。”

  在兰州一家川菜酒店,服务员冯帆帆告诉记者,她今年不想回四川老家了,“回去也没啥子意思,一样上网、看电视、看电影,还不如留在兰州,多挣点钱,买个可以上网的手机,朋友们都有了,没有联系不方便。”

  时近春节,按中国传统,春节最讲究团圆,过年回家团圆也象征着一年的美好。在传统农业社会,人们要么极少离乡,要么离开了想返乡困难重重,因而亲情和乡愁更浓。如今到了现代工业化社会,家庭成员面临多样化选择,很多人离乡也更远,交通虽然发达了,但沟通的便捷反而使得乡愁变淡了。像冯帆帆一样不愿回乡的年轻人并不是少数。

  “网络上可以聊天,也能看得见,干嘛非要促膝而坐,亲密交谈?”在记者的走访中,也有不少年轻人这样反问。

  甘肃省心理咨询师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莫兴邦指出,网络给人们在网上工作、学习、查询、购物、聊天、游戏等提供了便利,青少年或成人会用网络,爱用网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时代发展的需求。

  莫兴邦认为,过度依赖网络使人们对文化的感受趋于单一化,也消解了人与人之间朴素、真诚的交流方式,更限制了人与自然的接触与交流。

  莫兴邦表示,网络化生存使得人际关系重组,传统乡愁变淡,虽是社会进步的必需,也要防止中华传统文化的缺失。春节探亲访友是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美德。网络方便了联络沟通,但虚拟工具的沟通也导致人际关系的淡化,导致人与人之间情感疏离和信任危机,虚拟网络的联络永远无法达到那种促膝交流的心境。

  莫兴邦建议,人们不要过度依赖网络,在平时多注意现实人际交往。至少在春节这个万家团圆的时候,不要让网络的便利疏远我们的亲情、友情和真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