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学会动态
中新社综述:内地社会焦虑蔓延 幸福指数降低
更新时间:2015-02-03 16:19:22  |  点击次数:1031次

中新网兰州2月4日电(记者 张道正)临近春节,兰州某机关单位任中层领导的许刚却没有喜悦,他正在为明年的职业做规划:“在现在的单位虽然待遇不错,但很压抑,想换个工作。”

  在很多人看来,许刚的生活令人羡慕:公务员、有车有房、有妻有子,年纪轻轻,事业有成。但许刚告诉记者,他其实每天充满焦虑,晚上甚至要吃安眠药才能入睡。“每天忙不完的工作、数不清的应酬,还要面对职场上尔虞我诈的斗争,我实在是很累,真想回农村,整二亩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享受一下田园生活。”

  与许刚的感慨类似,经营着兰州一家大型餐饮娱乐公司的老板范跃也经历着中年困惑:“很多人都认为我开着豪车,住着大房,女儿也大学毕业开公司了,应该是幸福的,但奇怪的是,我一点幸福感都没有。”

  范越告诉记者,为了转移困惑和焦虑,他开始结交一些搞书画的朋友,舞文弄墨,甚至也学习别人资助一些孤儿学校。“心情好多了,但有时候看到很多孩子生活学习很惨,也会更犯愁。”

  或许这样的现象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但记者在生活中和采访中确实听到不少类似的抱怨,这个群体之中既有官员,也有企业家,有媒体从业人员,也有IT精英,有公司白领,还有刚毕业的大学生,几乎涵盖了社会各个阶层,他们普遍普遍存在着一种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

  “压力山大”曾频频出现在各媒体发布的2012年网络热词排行榜上。一项调查显示,在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的1.6万名职场人士中,认为压力大于去年者,中国内地占75%,位居第一,大大超出全球平均值48%。其中上海、北京分别为80%、67%。

  2012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一项由2134人参与的调查显示,34.0%的受访者经常产生焦虑情绪,62.9%的人偶尔焦虑,只有0.8%的人表示从来没有焦虑过。

  有媒体称之为一个时代的群体焦虑症,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当中普遍存在着一种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社会焦虑可以覆盖所有人群,包括人数最多的工人群体、农民群体的成员及处境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好的干部群体、企业家群体的成员和中等收入群体成员都有焦虑不安、浮躁不定的现象。

  据统计,社会焦虑主要表现在就业焦虑、生活成本焦虑、财富焦虑及住房、户口、教育、社保等身份焦虑多个方面。

  有专家分析,中国社会急速的转型、变革,意味着社会整体利益结构的调整,大批社会成员社会群体的社会位置和经济位置重新洗牌。现代社会意味着要面临着空前的社会风险。人们有时觉得无章可循,不确定性因素增加。这使得社会成员产生一种人生的不确定感,前景的不确定性,心里不踏实,人们对于未来不可预期,自然就会形成社会焦虑现象。

  甘肃省心理咨询师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莫兴邦指出,焦虑从传统来归类是心理病,其实它也是一种社会病。它的特点在于既影响着个人,也影响着社会。社会交流的蔓延会让人烦躁不安,降低个人工作、日常生活及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同时也会降低整个社会的幸福感,强化了对未来的不安全感。

  莫兴邦认为,价值观念的多样化让人们对未来产生“不确定感”;成就感的缺乏,让人们感觉不到对自我的肯定;社会高速转动,让人产生若不奋力向前,就可能被淘汰的担心。目前中国财富积累速度确实很快,但处处看到的是一种没有精神准备的富裕。出现焦虑、烦躁、不踏实等感觉,究其原因是缺少人文基座。

  莫兴邦说,在社会转型中,逃避现实不可取。换单位不如换心态,及时疏导内心的负性能量,避免对今后的职业生涯埋下隐患。调整自身认知观念,改变认知方式,增强心理控制能力,学会管理情绪和塑造自尊自信,消除其心理压力,投入到稳定的职业和自己的拥有的财富发展步伐上;与其消极应对,还不如积极面对。应过即静是解决的最好办法。

  莫兴邦建议,用“心理宽大”消解“压力山大”,以传统文化为根基,坚持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避免急功近利和浮躁心理,放平心态,给自己一个缓冲的机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