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报记者采访该校精准扶贫联系点
团结网甘肃甘南9月29日电(记者 莫兴邦)“喜迎十九大 央媒看甘肃--走进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联合采访并举行座谈会。学院党委书记李维平致欢迎词,党委副书记杨士钰主持座谈会,学院各部门负责人参加座谈会。
该校地处甘南藏族自治州首府合作市,高原缺氧、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是这里的主要特点,也是制约学校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该校发扬“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志气”的精神,以实施夏学期制、科学生活观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抓手,着力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走出了一条在落后的高原地区办有特色的应用型大学、精准帮扶的新路子,成为甘肃乃至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师资培养的基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程,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打造着世界的香巴拉,孕育着雪域的格桑花。
该校党委书记李维平说,我院是国家民委与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省属民族本科学校,承担着为民族地区培养“政治可靠、扎根基层、业务适切”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在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促进藏区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具有特殊地位。建校30多年来,已为民族地区输送各类人才近3万名,是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师资的主力军,成为推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和维护藏区和谐稳定的重要力量。
党委副书记杨士钰说,学校重视民族政策理论教育,组建了由高级职称教师组成的民族团结教育宣讲团,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政策法规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党校、团校培训教育。连续多年旗帜鲜明的开展了“爱祖国、反分裂、讲团结、保稳定”专项教育活动,开展有针对性地“一对一帮扶谈心”活动。
学院统战部部长杨世堂说,学院作为甘肃省首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建设有利于学生观察和体验的民族团结教育窗口、走廊、园地、展板、雕塑等,将民族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2014年三十周年校庆
学院宣传部部长丁一清说:我院经常举办以“民族团结•薪火相传”为主题的文艺演出精品“盛开的格桑花”。举办大学生艺术节、民族团结知识竞赛及座谈会等活动。编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读本《凝聚》,制作《中华民族一家亲》大型图片展,大力弘扬“大爱无华、昂扬向上、追求和合、自强不息”的阳光品质,体现丰富多彩,百花齐放的校园民族文化特色。
2015年7月10日,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统战部部长孙春兰同志视察学校并参观唐卡展览
2015年,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统战部部长孙春兰视察该校时指出,作为甘肃藏区唯一一所高校,在培养藏区紧缺专业人才方面应当有所作为,双语法学人才的培养是学校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学校通过分类制定培养目标,大力培养“民汉兼通”双语人才,开设了9个“双语”专业及方向,实施“七化”教学模式等具体措施,强化了学校为甘肃及周边藏区培养“双语”人才的功能,培养民族地区 “民汉兼通”的双语人才,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72岁的藏族老人切知合,他一直生存在南木娄自然村,家里五口人,2013年以前,收入不高,靠国家的优惠政策,退耕还林补贴、低保等生活,年收入1万多元。在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的精准帮扶下,建设的民俗一条街给他家带来了实惠,修了15间房子,年收入7万余元。切知合老人接受团结报记者采访时说,我们依托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脱贫了,自己的儿媳妇在学院打工,每月还收入1500多元,现在家里生活很幸福。他还拿出了197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党员证,高兴地说,感谢共产党,感谢民族师范学院。
南木娄自然村主任项杰说,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认真调研我们村群众致贫致困的原因,具有针对性的开展了一系列的帮扶活动。在没有帮扶前,我们靠庄稼、靠牧牛、羊生活,每年收入1万多元。从学院给我们建了民俗一条街后,学生消费一天比一天多,全村人收入普遍增加,家属也在师范学院打工赚钱,村里娃娃上幼儿园都照顾的很好,教育也抓的很棒,村里今年还考上了4个大学生。
当周街道办副主任、南木娄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道吉克说,我们村有60户404人,2012年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结对帮扶,给我们协调投入914万元,修建民俗一条街。原来村民年收入1万多元,现在年收入10万元左右,我们村170多人在学院打临时工,生活都不是问题。特别在教育方面,大学生给高中生教,高中生给初中生教,初中生给小学生教,全面提高了我们自然村村民的综合素质,通过智力、资金和项目帮助我们脱贫致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