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学会动态
甘肃日报:心理门诊:长期焦虑影响身心健康
更新时间:2015-02-03 16:35:38  |  点击次数:1279次

 长期焦虑影响身心健康

  ○左利平

  “有压力觉得累,没压力觉得可怕”已成为中国人普遍的焦虑。在中国,患有精神障碍疾病的自杀未遂者中,近四成患有焦虑症。工作、晋升、住房、婚姻成为引发个体焦虑的主要诱因。

  《光明日报》的调查显示,中央国家机关部分女性干部因心理压力过大出现焦虑情绪,影响身心健康;人民网2012年10月公布的调查数据表明,过劳死、亚健康、自杀等都与焦虑情绪有关。

  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的调查显示,目前每10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患精神障碍疾病,其中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焦虑症人数急剧上升。我国虽然缺乏全国性的焦虑症调查资料,但河北、浙江等几个省的调查显示:焦虑症的患病率在5%-7%,据此估计全国有5000万以上的焦虑症患者。

  当你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易忘事、提心吊胆、心情烦躁、失眠、头痛、心慌等身心症状时,就要认真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属于焦虑情绪。

  焦虑是最常见的一种情绪状态,比如频繁的重要任务,如果你觉得自己疲于应对,就会紧张担心、坐立不安,这就是焦虑。这种焦虑是一种保护性反应,也称为生理性焦虑。当焦虑的严重程度和客观事件或处境明显不符,或者持续时间过长时,就变成了病理性焦虑,称为焦虑症状。如果符合焦虑的情绪体验、身体表现等相关诊断标准,就会被诊断为焦虑情绪,也称为焦虑问题。而焦虑症则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焦虑情绪,它具有持久性焦虑、恐惧、紧张情绪和植物神经活动障碍的机能失调,常伴有运动性紧张,如坐立不安、来回走动和躯体不适感,如头痛、心慌、出汗、尿频,以及情绪体验,如提心吊胆、紧张、痛苦等症状。焦虑症多发病于青壮年期,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临床专家认为焦虑症的治疗关键是查明焦虑症深层病因,然后对症治疗。

  临床心理学专家表示,焦虑情绪可防可治、预后良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杜绝焦虑情绪的不二法则。焦虑情绪一般而言,多与压力有关。压力就像洪水,蓄积到一定程度,就需要释放。然而,多数人的选择是压抑。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教授李新影指出,很多人即使出现了失眠、厌食、胃痛等躯体反应,以及烦躁、无耐心、莫名的害怕等情绪体验,也没有意识去挖掘问题的根源。同时,在一些人中也存在社会精神信仰的严重缺失。精神支柱的倒塌让多数人看不到未来,只能今朝有酒今朝醉,这也成为焦虑的来源。而社会普遍缺乏身心健康常识,使得人们不愿寻求心理健康专业人士的帮助。

  西南大学心理学副教授杨东认为,多数中国人不习惯像西方人那样,理性解决心理困扰,他们或隐忍在心底,或干脆通过发火来宣泄,或采取极端方式处理身心问题,很少求助专业人士。

  那么,如何消除焦虑情绪对个体身心健康的不利影响呢?首先,处理好个人成长与工作的关系,保持良好的个人成就感。其次,要自觉提升个人素养,增强自我调适能力,形成积极健康、奋发有为、热情沉稳的个性品质。第三,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要对下属健康状况予以关心和重视,防止因疲劳工作引发的身心亚健康疾症,提供必要的讲座、检查、辅导等服务。第四,普及身心健康教育知识和方法,让大家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掌握一定的自我调适身心状态的方法。(本稿件由甘肃省心理咨询师学会提供)


【每日甘肃网--主流媒体 甘肃门户】 原文链接:http://gsrb.gansudaily.com.cn/system/2013/07/16/01448997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