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政策法规
甘肃日报:野外探险游如何更好保护环境
更新时间:2017-07-07 13:07:31  |  点击次数:1006次
 

图为置放在马啣山景区入口醒目位置的《通告》。甘肃日报·每日甘肃网记者文洁

  随着“背包客”“自驾游”野外探险、户外休闲游的火热,各类自然保护区成为众多驴友的新目标。一边是野外探险的新鲜刺激,无人区、神秘山谷、世外桃源给人们带来全新感受;一边是自然保护区生态屡遭破坏,驴友遇险事件频发,给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以及安全管理带来了严峻挑战。

  甘肃日报·每日甘肃网记者文洁

  众多驴友让保护区不堪重负

  马啣山海拔3670米,为兰州境内海拔最高峰,既有原始森林,又有高山草甸。蔚蓝的天空,银色的雪峰,翠绿的林海和烂漫的山花相映照,景色十分美丽壮观。近年来,前往马啣山进行徒步、自驾及户外探险的游客逐渐增多。每年5月至10月,几乎每个周末都有户外俱乐部组织大家前往马啣山。有时候周末从兰州市文化宫桥头集结前往马啣山的驴友有好几百人。徒步爱好者“山间的清泉”告诉记者,驴友热衷前往马啣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登顶马啣山被户外圈的人视为徒步“大专毕业”。

  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几年随着马啣山的名气渐大,进入马啣山的游客越来越多,游人也不再限于三三两两有自律的户外发烧友,很多没有生态保护常识的人也蜂拥而至。一些驴友不走“寻常路”,经常在荆棘林、灌木丛中穿梭,用随身携带的登山手杖、匕首等工具对灌木进行乱打乱砍,对植物进行践踏。几百人同时进山,他们走过的地方,都被踩成了烂泥塘,哪有什么植被可言……

  “每年的七八月是马啣山游客最多的时候,一到周末,大量游客进山。我们安装了防护网,禁止游人进入保护区核心区,但游人将防护网拉开一个大口子,进入高山草甸的人群密密麻麻。有些游客在山上挖土带回家养花,还有人采摘高原绿绒蒿……保护区的植被、野生动物栖息地、管护设施都遭到破坏。”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马啣山管理站站长张盛雄说。

  还有一些游客在山里抽烟,将做饭用的液化气罐带到山上野炊,存在巨大的火灾隐患。每到防火期,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马啣山管理站都要派出工作人员,严防死守在各个入口。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010年前后,穿越马啣山的驴友增多,各个出入口都有大量驴友进入。“我们人手少,驴友人多,上来几个人,把我们的工作人员重重包围,其他人浩浩荡荡进山,拦截起来困难重重。拦不住的时候,只能派人跟着,他们走到哪里我们跟到哪里。遇上驴友迷路,还要耗费人力物力进行营救,造成巨大的公共资源浪费。”

  关闭是为了更好的保护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仅是马啣山,我省其他一些自然保护区也因拥有独特、优美的原生态自然景观,吸引着大量游客,同样,也面临着突出问题,比如驴友离开时留下大量生活垃圾,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存在巨大火灾隐患等。

  今年4月28日,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发出《关于关停马啣山旅游景区的通告》:5月1日起,对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啣山旅游景区实施全面关停,禁止开展任何旅游观光活动。核心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缓冲区禁止开展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凡进入保护区的单位和个人应当自觉接受保护区管理机构的监督管理。违反上述规定按相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每年5月,正是马啣山高山杜鹃花盛开的季节,大量驴友及游客自驾前往赏花、游玩。5月初,有驴友相约前往马啣山,试图上山,但被劝了下来。驴友“风”告诉记者,不仅是大家经常走的马坡乡这条路有人值守,无法进入,唐家峡、徐家峡等几处上山的路口也都有人看管。

  《通告》发出后,马啣山旅游景区设置了禁入标识,并建立巡查劝导机制。6月7日,记者在马啣山旅游景区游客服务中心看到,《通告》牌摆放在路边醒目位置,路口设置了严禁车辆通行的栏杆,有护林员正在对准备上山的游客和车辆进行劝阻。记者跟随工作人员进入景区,随处可以看到绿色的防护网及禁入标志。

  游客张强告诉记者,景区关停,很遗憾,再也看不到“一日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景观了。但也有许多驴友对关闭一事表示理解,这几年上山的人多了,垃圾也多了,荆棘林、高山草甸遭到破坏,关闭是为了更好的保护。

  加强环保教育和监管力度

  近年来,人们回归大自然的愿望日益强烈,旅游需求特别是享受自然生态空间的需求爆发性增长,观鸟旅游、探险旅游、科考旅游、生态养生、野生动物观赏等逐渐成为新热点。

  中国户外探险联盟甘肃站站长刘前锋认为,保护生态要考虑长远利益。扔垃圾、破坏植被、生火做饭的,是一些低素质的游客,但保护区应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让这些人有地方扔垃圾,很多自然保护区基础建设跟不上,缺少相应的设施。要加大宣传和监管,如果一个人扔垃圾,其他人都来劝说、制止、批评,那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一些驴友擅闯保护区,折射出户外探险资源的不足。应多层次开发旅游资源,满足不同旅客的需求,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保护……”刘前锋说。

  甘肃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研究员莫兴邦认为,近几年,驴友擅闯保护区的事件时有发生,主要是违法成本低,监管成本高。应对山野户外旅游热潮兴起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除了要加强监管、严厉惩罚,更重要的是要加强环保教育,促进环保理念的普及,提高旅游经营管理者、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开展生态旅游,要把环境保护与生态的可持续性发展放到首要位置。科学规划好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对于构建并完善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体系、实现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地推广生态旅游业切忌盲目跟风,最根本的依旧是要深耕地方特色,保持当地独有的乡土气息,让好山好水好风光更有人文旅游自信。”莫兴邦说。

  有业内人士指出,为推动生态旅游持续健康发展,我国发布实施了《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年)》。《规划》指出,加强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级分类保护,根据景观的不同特点制定相应保护措施,做好与相关规划的协调衔接,优化旅游项目的建设地点,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重要自然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的区域(如水土流失和石漠化脆弱区)、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自然遗迹和濒危物种分布区、水源地保护区等重要和敏感的生态区域,严守生态红线,禁止旅游项目开发和服务设施建设。“在严格自然保护区管理的同时,可尝试在实验区进行合理开发,鼓励采用节能、轻型、可回收利用的材料设备,实施绿色旅游引导工程。严格落实生态旅游相关企业的环保责任,完善市场调节、标准控制、考核监管和奖惩机制。”这位业内人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