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学会动态
专家学者齐聚甘肃张掖共探 传统文化与丝路文明
更新时间:2018-07-08 14:00:27  |  点击次数:1312次

本网张掖讯(记者昊霖)201877日至8日,由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和河西学院共同主办的“传统文化与丝路文明”学术研讨会暨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2018年年会在甘肃临泽县召开。

甘肃省人大常委会科教文卫工作委员会主任范鹏教授、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会长、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王晓兴教授、河西学院党委委员、组织部部长高荣教授、临泽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高波分别致辞。来自甘肃省各高校、科研院所和传统文化爱好者100多人参会。大会由河西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谢继忠教授主持。

范鹏教授作“传统文化与丝路文明”主题演讲时说,一是传统文化的研究应主动向丝路文明研究拓展;二是丝路文明研究应向亚欧文明交流乃至人类文明交流延伸,以“天下大通”的精神首先构建人类命运共识体,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三是学人在面对此问题时应说出真话,揭示其中规律,而不是没有底线说一些误导国人的貌似正确的假话。

王晓兴教授以《论韩非》为例,反思古人。认为对韩非研究不够,但很多人是韩非哲学的信徒。韩非有自己的哲学,非常深刻,他借助老子哲学打造出自己非常独特的哲学形态:“人主哲学”。比较孔子处理人际关系的哲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韩非对人际关系问题的处理上,把人当利己的主体,目标归为战国时王天下。韩非对原来三代道德圣人予以反驳,汲取老子智慧,把人当作物来对待,韩非以《老子》中“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理论出发,以“理”解道,理是道的显现。帝王是解理的最高代表,进而人主是道的代表。由此,普通人在人主跟前是没有脊梁骨的,这就成了中国哲学的阴影和阴魂。对比孟子方正浩然之气,韩非由此让国人失去了人之为人的底气。克服每个人身上自觉不自觉的韩非阴魂,除过向孟子等这样挺立中国脊梁骨的先贤汲取精神营养之外,还需要人类眼光,向全人类的智慧学习。

兰州理工大学文学院院长杨晓霭教授从《大学语文》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入手,除需要改进教材之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进课堂,教材化、课程化,通过像《大学语文》这样的通识化的融合性的公选课程的“固化”,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因势利导,让互联网、微信等现代技术参与到教学中来,让课堂变得有趣生动,化挑战为机遇。

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姜宗强教授以《跨文化诠释“以赛亚书”与“列子”中的“环保”》为主题,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应有国际眼光,有问题意识。通过东西方文明的比较,发现在《列子》中有一种生态人格的追求。政治哲学上把人当物很糟糕,生态哲学上恰恰最需要以此来解构人类中心主义。

敦煌研究院王进玉研究员解读了临泽出土的匈奴人的青铜饰品,其中西汉时期匈奴鹰头和驼头饰品极为罕见,这表明临泽即古代的昭武是一个历史文化非常厚重的地区。

河西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谢继忠教授以《清代河西走廊契约意识初探》为例,通过资料证明,不但民间大量运用契约,官方对民间契约也高度认同,表明清代时期的河西走廊具有良好的契约精神。这不仅反映出清代河西的善治现实,而且也从侧面证明,契约精神并非其他文明独有,它是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可为建构诚信社会的宝贵精神资源。

来自兰州大学、中共甘肃省委党校、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河西学院、兰州城市学院、兰州文理学院、甘肃警察职业学院、甘肃太昊职业培训学校、甘肃省心理咨询师学会以及张掖市文化、旅游、图书、档案、博物馆系统的学者专家分别进行了深入跨领域探讨和交流学习。

与会代表还围绕“传统文化与丝路文明”的大会主题,分别就“敦煌学、河西历史与文化”、“文学与大学语文教育”、“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开发研究”等研究课题展开分项讨论。本次会议还广泛收集甘肃省内外专家学者研究论文65篇,集结编撰成750余页,近80万字的论文集。

会议期间,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召开了理事会,秘书长成兆文作了2018年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