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军民融合
顾建一:深入实施军民融合战略应当把握的几个问题
更新时间:2018-12-09 11:07:46  |  点击次数:2960次

作者:白卫星


翻看近三年的《中国经济学发展报告》,“军民融合”是国防经济研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是国防经济学界的焦点问题。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笔者也早有打算——就军民融合战略这个主题访问著名国防经济学家顾建一教授。近日利用到陆军勤务学院参加学术活动的契机,实现了与顾教授长谈的愿望。


我认识顾建一教授,要追溯到1988年在国防大学的一次国防经济理论研讨会。那个时候,年轻的顾建一教授就已经对国防经济学有了不少思考。在经历改革开放和国防与军队建设的不同阶段后,顾教授对国防经济问题有了一系列认识,发表和出版了大量学术著作,成为学术造诣深厚的国防经济理论专家,在学术界有较为广泛的影响。


顾教授作为原解放军后勤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防经济学科带头人,是参与军民融合研究比较早的学者。关于军民融合的内涵,他开门见山道出自己的看法:任何事物都是有一个边界的,都有特定的内涵外延,军民融合涉及方方面面,包含着众多的内容,但也并不是说军民融合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军民融合就是要在军地之间打破由体系、体制、标准、政策法规等方面造成的壁垒,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让人才、物资、资金、科技、信息等资源,能够在军地两大体系中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其本质就是实现信息互通、协同创新、资源共享、良性互动、融合发展, 从而在军民两大体系之间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为了便于理解,顾教授把它概括为“七共”:

一是共商,就是军地双方共商如何将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落实到位。


二是共建,就是一些重大工程项目军民共建。


三是共创,就是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军民协同创新。


四是共享,就是军地资源统筹利用和共享。


五是共用,就是共用一个国家工业基础。国防工业要充分利用民用科技和工业基础,将与民用工业使用相同的技术、工艺、劳动力、设备、材料、器材、供应链、设施的国防工业基础与民用工业基础融为一体。


六是共育,就是军地人才双向培养和交流。


七是共保,就是军事行动后勤和装备保障实现军地共保。


当前军民融合处在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过渡阶段。那么,军民融合还有多长的路要走,实现军民融合有没有标志?


顾教授说,实现军民融合应当有自身的标志,概括起来有五大融合:

一是战略目标的融合,指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战略目标的协调融合,是指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两大任务统一于富国强军的战略目标,国家在资源配置方面,能够在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之间保持一个合理的比例关系,能够反映一定时期内安全与发展的时空布局。


二是体制机制的融合,指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体制机制的协调融合,就是破除军地之间的体制机制障碍,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相互支持和兼容,形成统一、集中、协调、清晰的管理框架和运行机制,使军地之间、国防工业和民用企业之间关系更加顺畅清晰。


三是规划计划的融合,指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规划计划的协调融合,就是通过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和计划,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使国防建设进程与经济建设进程相一致,形成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是政策法规的融合,指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政策法规的融合,就是通过新建、调整、修订经济领域和国防领域的政策法规,使其相互衔接、协调配套,能够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提供完备的政策依据和制度保障。


五是技术标准的融合,指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技术标准的融合,就是从根本上扫除军地之间技术标准不通用造成的障碍,统筹军地技术标准,加快军民品标准通用化的进程,形成有机衔接、结构优化、军民兼容、协调互补的标准体系,促进各种技术要素能够在军地之间双向转移和协调运转。我想军民融合如果这几个方面都做好了,资源就可以在军民两大体系中按照市场机制合理流动,成果就可以真正实现共用共享。




在谈到当前大家更关注的是军民融合如何“落地”时,顾教授坦言认为,军民融合重在落实。党的十九大明确了新时代军民融合发展“四个强化”“一个深化”的战略任务,即强化统一领导、顶层设计、改革创新和重大项目落地,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为此需要从七个方面着力突破:


一是加强对战略产业发展的筹划布局。统筹考虑国防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有利于战斗力生成的总体要求,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军事需求与经济需求的融合,把培育军民融合的战略性产业放到突出位置,特别要加大对空间、海洋、新能源、生物技术、信息产业、新材料等战略性产业的筹划布局。


二是着力打造军民融合精品工程。通过国家层面的战略筹划和顶层设计,结合区域特点和产业优势,在科技、太空、海洋、网络等重点领域,实施一批对安全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对军民融合有重大带动作用,对军民融合发展有重大突破作用的战略性工程,通过对这些重大工程作充分论证,精心组织实施,军民融合发展就能走出实质性步伐。


三是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进入武器装备生产、维修和保障领域。现在有些优势民营企业可能整体规模不大,甚至可能是小微企业,但在某技术领域有“绝活”,能够有效弥补装备技术领域短板环节或空白地带,甚至可能孵化出颠覆性技术。注重将优势民营企业的产品或技术引入军工领域,可以大幅降低军工集团内类似产品的研发成本和装备保障成本。


四是做好一些关键技术协同创新和应用。以前有一种观点,高新技术往往首先产生于军事领域,然后向民用转移,现在科技创新规律也发生了一些新的重要变化,创新不再为大型企业所垄断,分散于全社会的各类中小微企业日益成为创新的活跃主体,民用领域有一些高新技术常常处于领先地位。从军民融合实践看,一批优势民营企业,已经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领先技术与产品用到装备科研生产修理和保障领域,为电子、航空、航天、舰船和兵器等多个行业提供配套服务,为提升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核心竞争力做出了贡献。


五是加大军地资源共用共享力度。努力促进国防领域与民用领域的技术、人才、资金、物品、信息等要素,形成双向扩散、交流和融合,有效促进两大体系资源的优化配置。在这方面,机场、港口、重点实验室等军地融合的空间很大,要做的事很多。前些年,军队后勤仓库为国家代储成品油料,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军队改革后,非战斗机构和人员减少,军队停止有偿服务,会有大量资产空余,也应当从军民融合的角度,做好统筹利用工作。


六是利用社会保障资源服务部队建设。现代战争有两个特点:一是用于直接作战的人越来越少,用于保障的人越来越多;二是从事保障的人员军队编成内越来越少,利用社会力量保障的越来越多。当今世界,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走依托社会搞保障的路子,我们应当确立现代后勤就是军民融合后勤的理念,积极融合社会力量,成体系推进后勤军民融合发展。


七是推出一批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就是要在战略地位突出、军事需求明确、创新要素聚集、具有引导带动作用的地区,加快布局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充分发挥国家级新区、经济开发区、高新区、各类试验区的作用,重在整合资源,创新军民融合体制机制,打造军民融合产业链、创新链,完善各类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




在谈到军民融合深入推进还要着力解决制约融合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时,顾教授认为要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是要加大对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战略筹划。坚持战略设计和问题两个导向、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作用、把握国家和军队两大需求、抓住改革和创新两个关键的原则。要真正把军民融合的特点规律搞清楚,把军民融合的基本情况搞清楚,把军民融合发展目标任务搞清楚。要制定好军民融合发展专项规划,确定区域或领域军民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作为政府、军队指导统筹建设、审核重大项目、安排政府投入、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二是健全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顺畅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加强统一领导,就是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提高效能;加强军地协调,就是通过有效的形式,加强军队与政府之间、军队各部门之间、政府各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络;突出顺畅高效,就是要健全机制、畅通渠道,注重提升的军民融合的工作效率。


三是健全国家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相统一的工作运行体系。国家主导,就是充分体现国家意志,确立国家在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强化统筹意识,形成中央、地方、军队三方面的统筹合力,通过规划引导、体制完善、机制创新、政策扶持、法制保障,推动军民融合发展。需求牵引,就是按照国家核心安全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确立军民融合需求牵引各项建设,规划计划主导资源配置的思路,统筹考虑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双重需要,努力做好军民双方需求形成、汇总、评估和提报工作,以需求牵引军民融合建设的领域、范围和重点项目,科学确定军民融合产业的战略布局。市场运作,就是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统筹运用价格、税收、利率等多种手段,优化配置军地资源,引导经济社会领域的多元投资、多方技术、多种力量更好地服务国防建设,促进国防建设成果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四是健全系统完备、衔接配套、有效激励的政策法规体系。目前,中央正在制定关于加快军民融合发展法治建设意见。健全配套的军民融合政策法规,是做好军民融合各项工作的制度保障。要在财政、税收、金融以及产业发展等方面,制定有利于军民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


五是打造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业态的创新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是连接军事需求和供给的桥梁,主要面向军队和社会开展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科技评估、需求对接等活动。结合我国当前建设军民融合的实际情况,特别要做好供需对接服务。努力打造军民融合科技研发中心、军民融合科技信息平台、技术交流平台,不断探索培育军民融合企业的途径和办法。可以预见,通过健全“一划四体系”建设,必将有效促进和引领军民融合健康有序发展。


该文将刊发在10日出版的《经济学家周报》

转自:经济学家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