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已连续七日无新增确诊本土病例、甘肃中风险地区实现动态清零、商贸服务业有序复商复市、复工后的第一碗“牛大”热气腾腾……好消息接踵而至,如常的烟火气息回归,慰藉着这座在10月曾按下暂停键的西北城市。
自10月18日兰州出现第1例核酸检测阳性人员以来,本轮疫情已在陇原大地蔓延一个月。在这一个月里,再次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甘肃人在想什么?是如何应对疫情的?对社区、媒体、政府在疫情防控期间的认可度如何?
疫情管控这些天,有这样一份安全心理调研报告发布,记录了甘肃人当时的“心路历程”。此次调研问卷历时八日,共回收来自甘肃14个地市州的855份有效答卷。
这份《甘肃抗击新冠肺炎安全心理调研分析报告》是由甘肃省心理咨询师学会专家团队发起的网络心理调查问卷所得,主要面向全省民众开展的关于疫情潜伏期内安全心理的调研。
参与调研的民众基本覆盖各年龄段人群,“70后”“80后”参与热度高,占比逾六成;近六成本科以上学历的人群更为感兴趣参与,教师和医护人员占比最大。
数据显示,通过观看疫情新闻了解实时动态,几乎是所有甘肃人战疫的“居家必备”,逾六成民众会每天花费至少半小时到2小时来关注疫情发展。通过中央、地方媒体,朋友圈和QQ群信息,大V的微博、公众号、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信息;街道、物业、村委会信息,以及亲戚、朋友、邻居口口相传的方式是民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
本次甘肃地区疫情发生,打破了甘肃连续561天无新增本土确诊病例的记录。民众普遍呈现出沉着与自信的情绪,有信心的民众占比近九成。
具体而言,不同人群不同年龄不同学历对本轮疫情的心理感受力不同。中共党员心态成熟稳定,对战胜疫情信心更足。青年居民焦虑程度较高,中年人影响不显著,老年人心态稳定。学历高的对战胜疫情更加有信心。
面对疫情时,甘肃人会选择按规定进行核酸检测、积极注射新冠疫苗、专心于自己的工作和感兴趣的事、投身于帮助他人的行动、找人聊天以减轻对疫情的恐慌,以及用编写、转发、浏览段子的方法缓解冲突或不快,将西北人的豪气和幽默贯穿始终。
不可否认的是,因缺乏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专业性的危机干预指导,应激状况下的反应能力较弱,突发的疫情会让民众不知所措,部分民众会选择不停地刷各种新闻资讯、总拿新冠病毒感染症状对照自己和家人、频繁转发疫情相关信息、向神灵祈祷以求平安等较为消极的应对方式。
回顾政府、社区在疫情防控期间的“表现”,民众对于调拨医护人员及志愿者全力向全市民众进行核酸检测,组织警察、社区人员、环卫工人等保障人民生活安全,及时公布疫情相关信息,党员、干部带头冲在抗疫一线“积极打Call”。
而对于疫情防控的末梢神经基层社区的工作表现而言,部分民众对社区过度防疫,社区防护人员语言不文明、行为粗鲁、手段强硬、擅离工作岗位等行为给出了“差评”,对于社区未来的专业化引导、解释工作抱有期待。
参与本次调查的甘肃省心理咨询师学会“全民健心”志愿者服务总队队长莫兴邦分析称,甘肃民众应对抗疫心态整体趋向成熟,没有引发大规模的恐慌与抢购,对战胜疫情抱有较高信心。
“仍要关注民众的心理救助需求。”莫兴邦说,对居民心理进行网上救助,对一般居民进行广泛心理健康宣传,增加正面价值观引导,疏导消极情绪;对需要心理救助的群体予以精准识别,采取线上谈心,待疫情结束后,进行主动心理健康干预,以此来提升全民防疫的心理战斗力。(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