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学会动态
【回访舟曲】感动永远(图)
更新时间:2015-02-03 16:01:41  |  点击次数:1475次

举酒共祝福

  本报特派舟曲记者 宋芳科 都一鸣 实习生 魏夏超

  每日甘肃网-西部商报讯 时隔一年后,经历伤痛的舟曲有什么样的变化?而为了纪念那个特殊的日子,本报推出了《舟曲泥石流一周年——寻找感动我们的人》系列报道。8月6日,本报“特别巡访”带着牵挂重访舟曲,与寻找到的“感动我们的人”的代表故地重走,感受舟曲的坚强与活力。

  感动我们的人 重访月圆村 

  在“舟曲泥石流”一周年来临之际,我们更加牵挂这方我们曾经奋战过的土地,更加思念在这片土地上正在走向新生活的人们。西部商报“寻找感动我们的人”策划活动,通过从灾区寄来的照片寻找了那些“感动我们的人”,在“舟曲泥石流”一周年之际,这些“感动我们的人”带着对灾区的思念重返灾区。他们是灾区心理援助志愿者莫兴邦、郝思明,武警张掖市森林支队甘州大队大队长张茂丰,甘南藏族自治州退伍武警石超。8月6日,这些西部商报寻找到的“感动我们的人”和兰州金瑞宝公司的爱心代表以及客户代表从兰州出发,带着爱心和牵挂一路奔波赶赴舟曲,开始了我们这次回访之旅。

  追思园上空不断回旋着追思旋律。在废墟中挺立的月圆村小院内红旗飘扬,一幅幅感恩的标语,书写着对四面八方不断援助的绵绵情意,人们忙碌着,逐渐从痛苦中走出,勇敢地面对新生……这就是我们重赴舟曲,对这片土地最深刻的印象。

  重访舟曲就无法回避月圆村,这个被泥石流几乎全部淹没的村庄,也是全国人民最关注的地方。在灾害发生后,无论是心理志愿者,还是武警战士,他们都在这个村子里,留下了深深的足迹,抚慰心灵,清理道路……这里是他们的重要战场。带着深深的牵挂,我们顺着月圆村的泥沙路一直往上,在一个地势稍微高一点的地方,我们走进了该村新任村委会主任——刘小林的家中。比起那些在泥石流中失去妻儿父母的家庭,刘小林家或许算是幸运的了。泥石流虽然凶恶地冲击了他家的房屋,却并未吞噬他们的小院。他就带孩子们跑上楼顶。到底从哪里逃,夜间漆黑一片,雷声让人惊慌。他决定赌一把,房前有一块空地,有一棵杏树可以攀爬,只要能下去就能顺路跑到高地避险。最终,他把儿子从房前的空地放了下去,孩子大喊地上没泥。他连忙背着刚做完手术身体极其虚弱的妻子,将她小心翼翼送到了安全地带。

  月圆村里 饺子话团聚

  如今一年过去了,刘小林的日子过得怎么样,月圆村和舟曲普通家庭的日子过得怎么样?我们继续和刘小林聊着,看着他们的灾后生活。被泥石流摧毁的院墙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美丽的花草,窗明几净的房屋反映着主人家对生活的热爱,一切都充满了新生的活力。听到曾经帮他们抢险救灾的官兵来了,帮助他们疏导内心恐惧的心理援助者也来了!刘小林非常高兴地说:“这是亲人到家做客了!”如今亲人来访,他一定要当面说声“谢谢”。

  为了表达内心的感激,刘小林热情邀请大家一起包饺子,并取出了舟曲人家招待客人的好酒——家酿酒,他告诉我们,自己酿造的酒饱含着主人对客人们的感激之情。香喷喷的饺子上桌了,甘醇的美酒满杯了!带着我们对灾区人们的真情和灾区人们对援助者的感激之情,这顿团圆饭在其乐融融的气氛中进行。每一次碰杯都是一次祝福,让我们祝福月圆村的明天会更美好,祝福舟曲的明天更美好!

汇集大爱 

再聚舟曲

  本报特派舟曲记者 宋芳科 都一鸣 实习生 魏夏超

  每日甘肃网-西部商报讯 一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泥石流让舟曲伤痕累累,是他们用一个个小爱汇集大爱,从无私奉献陪伴舟曲受灾群众度过了最难熬的日子。西部商报在舟曲泥石流一周年之际推出寻找感动我们的人的活动,让这些参与舟曲救援并感动我们的人与记者一起重返舟曲,看到的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舟曲,是一个让人感动和欣慰的新舟曲。对于那些亲历过救援和让我们感动的人,他们究竟看到了灾区哪些可喜的变化呢?

  感动我们的人之一——莫兴邦

  “笑容多了,也自信多了”

  心理志愿者,在舟曲泥石流发生后赶赴舟曲成为志愿者,用真情抚慰受灾群众脆弱的心灵。

  感知舟曲受灾群众心声,祈愿他们幸福生活。心理志愿者甘肃省心理咨询师学会常务副会长莫兴邦这一次已经是第六次回访舟曲,每次来到舟曲,他都会不经意地观察舟曲群众的表情,看着他们从伤痛中一点点走出来,这次他依然观察了舟曲群众的表情。

  “笑容多了,也自信多了!”在舟曲泥石流一周年的时候,莫兴邦用这几个字眼总结了舟曲受灾群众的心态。

  对于受灾群众的心理干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次心理干预或许能化解他们的心结,但是要完全改变却需要一个过程。莫兴邦之所以一次次来灾区,也就是希望用多次干预来让他们树立自信。

  又是月圆村,8月6日晚上9时许,莫兴邦走进一户普通的人家。在这一场灾难中,这个家庭的夫妻俩失去了父亲和儿子。

  女主人杨小玉有些羞涩地出现在大家面前,不停地向我们述说着那晚发生的可怕事情,她的儿子和父亲还在家中睡觉,她带着两个孩子到山前给地里放水。可怕的声音传来,她慌忙带着孩子向斜坡跑去,泥石流的泥水已经淹没到了她的上半身,可是为了孩子,她拼命拉着他们奔跑,终究逃过了一劫。

  杨小玉说,现在她借房定居,她不知道自己该如何生活,只要想到死去的亲人就难以睡眠,每天晚上一闭上眼睛,就想起那天晚上的恐怖场景,想起儿子呼喊妈妈救命的揪心……特别是到了这几天,沉重的追思气氛更让她再次想起那些逝去的亲人、朋友。

  莫兴邦说,虽然一年过去了,很多人也在伤痛中逐渐开解,面对现实生活。可是有的人依然在伤痛中挣扎,他们的内心世界值得每一位心理志愿者关注。我们理解他们的伤痛,可是面对现实生活,一切还要继续,如何让他们面对新的生活,还需要志愿者长期努力。我们不能请求他们忘记伤痛,这不理智,但志愿者至少应该让他们面对现实用勇气好好生活。

  莫兴邦手拿着小本,又一一记下了他重访过的灾区群众,“热情和伤痛并存,解脱与压抑同在,灾区人民的心理依然需要慰藉,你我都是志愿者。”

  感动我们的人之一——石超

  舟曲县城 到处充满着现代气息

  退伍军人,在武警服役期间参加舟曲泥石流救援50天,走遍灾后舟曲各个角落。

  月圆村前的深情驻足,白龙江畔的凝视无语。走进舟曲的石超好像又回到了那个曾经奋战的岁月,石超说退伍前他在甘南武警部队服役,舟曲泥石流发生一小时后,他们部队就接到抗灾命令,带着命令他们连夜奔赴舟曲救灾。即使有了心理准备,但到了舟曲他还是被眼前的惨烈景象深深震撼,被泥石流推平的房屋歪歪斜斜在泥浆中若隐若现,还有白龙江岸被泥石流淹没的一排排商铺凌乱不堪……然而大家还是强忍着家园被毁的悲痛,化作力量奋力抢险,不顾疲劳坚守在抗灾一线。

  经历58天的抢险,石超和战友们圆满完成了任务回到部队,如今石超再次来到舟曲,在他曾经战斗过的一个个地方回味,感受一年来舟曲的新变化。“临街商铺都开业了!这个银行就是我们从泥里挖出来的,当时根本看不到这里有银行的影子……”在白龙江两岸的大街上,石超一面指着街上的建筑,一面向记者述说着,“灾难发生后,舟曲白龙江岸的商户也跟着遭殃,大多商户因泥石流涌入造成惨重损失,白龙江岸也到处是泥沙,走上去都会陷入其中,只有大型工程车往前掘进。救灾后期,我们也帮助商户们清理店铺淤泥,在我们离开的时候,一些商铺就已经开业。”一年过去了,白龙江岸的商铺大多已经开业,而且装修一新,到处充满着现代气息。

  除了商铺,石超最关心的就是道路和白龙江。

  灾害发生后,舟曲大街小巷都是泥沙和石头,很多路面凹凸不平,舟曲清淤工作就是武警官兵后期工作的重点,他们部队清理了菜市场等多处泥石流,当时官兵想的最多的就是何时舟曲的道路能通畅,让灾区的人民不要在石头泥沙中穿行。这次,当石超再次走在舟曲的道路上,虽然路边还有尘土飞起,可是在石超看来,相比较灾害发生时的情况,他感慨地表示变化真的太大。一条条道路的不断清理,加上后续的工作,舟曲未来的道路一定会有崭新的面貌,对于这些他非常有信心。

  让我们感动的人之一——张茂丰

  找到情感寄托 看到巨大变化

  舟曲泥石流发生后,身为武警张掖森林支队甘州大队队长的张茂丰和部队受命进驻舟曲,在受灾最严重的月圆村展开救援,持续一个月。

  站在追思园的纪念碑前,张茂丰深深鞠了三个躬,他说这是他代表他的战士,为这次泥石流中不幸遇难的同胞鞠躬。一年前他们的部队受命开进舟曲,就是在现在追思园的周边区域展开救援。

  “我真的没有想到会这么快!当部队奉命离开舟曲的时候,月圆村还是伤疤遍体。一年过去了,在这块伤痛的地方我找到了情感的寄托,也看到了排洪渠带来的巨大变化!”对此,张茂丰表示他这趟没有白来,看到了舟曲可喜的变化,他回去以后一定会向官兵们讲述,让官兵们与他一起,共同享受新变化的喜悦。

  而让张茂丰最关注的还是正在修建的排洪渠。张茂丰说,现在修建渠道的地方原来也被泥石流淹没。而开挖的渠道就是从泥石流的中间地带挖出一条渠,将山洪引流从而减少风险。

作者: 记者 宋芳科 都一鸣 实习生 魏夏超 稿源: 每日甘肃网-西部商报